公司名稱:合肥石山假環境藝術設計有限公司
聯系人:柏經理
聯系電話:13075593271
手機號:13075593271
聯系地址:合肥市長豐縣水家湖
在悠久的歷史進程中,我們的祖先創造了許多精美的雕塑藝術作品。中國雕塑藝術是中國社會生活的反映,除了原始石器,從夏朝起到目前為止,按照遺存的資料和它的發展順序的主要變化,可分為南北朝以前和南北朝以后。但在這兩大段中,又可分為四個階段:
1、殷商-戰國(上古前期)
2、兩漢-晉(上古后期)
3、南北朝-五代(中世紀前期)
4、宋-清(中世紀后期)
中國的雕塑藝術,是多種多樣的,因而發展的規律,也有起伏的不同。如中國殷周時期的銅器制造和裝飾雕刻,是后代所趕不上的。漢代的畫像刻石,題材上充分反映了當時的現實生活。唐宋各代的雕塑品,當然是超過了漢代,可是唐宋的作品從來沒有如漢畫像石那樣充分反映現實的作品出現。明代手工業、商業各方面,較唐宋有提高的,但明代的雕塑品,很少能如宋代充分的表現出每個作品的特征。雖然明代雕塑方面不如唐宋,但其它藝術成就,自然也是前代所趕不上的。
中國雕塑發展史
中國原始時期的雕塑藝術,大致可以追溯至公元前四千年以上。最初的雕塑可以從原始社會的石器和陶器算起,這是中國雕塑的序幕。造型多樣的陶器,為中國雕塑的多向性發展奠定了基礎。
隨著舊石器時代的結束,新石器時代的黃河流域以及東北地區已經出現了獨立意義上的雕塑作品。當然,它經歷了一個相當漫長的過渡時期。距現有的考古研究資料來看,遠在一百萬年以上,在中國的土地上就出現了原始人類,現在我們稱之為“古猿人”。如周口店的“北京猿人”、云南的“元謀猿人”、陜西的“藍田猿人”等等。他們居住在洞穴之中,以采集和狩獵為生。大約在二十萬年前,“猿人”進化成“古人”,過渡至母系氏族社會,如山西的“丁村人”、湖北的“長陽人”等等?!靶氯恕睍r期大約在距今五萬年前,如內蒙的“河套人”、四川的“資陽人”等等。而母系氏族社會的繁榮期距今有七千年以上,最有代表性的上“仰韶文化”和“河姆渡文化”等等。至此以后,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社會,出現貧富分化、出現了統治和被統治,繼之人類進入奴隸社會。
人與猿的區別在于在勞動中創造了生產工具——石器。在以上所述的漫長過程中,人類的祖先從簡單打制石器,到把石器磨光并分類使用,是從勞動實踐中變化發展而來的。同時,精神文化層面的裝飾品也隨著思維能力和審美意識的提高而愈加美觀。最早的雕塑萌芽,可以算作原始石器,有大量的精細石器具備了雕塑的性質。
新石器時代的后期,出現了陶器。它們造型豐富、紋飾多樣,既是生活中的必需日常用器,也是可以欣賞的藝術品。這時的陶器還沒有脫離實用的目的,但它對后期的青銅器、象形器物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中國原始雕塑的最初形態是陶制品,它與其實用價值密不可分,從工藝手段上講,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一是以動物外形為器皿,如仰韶文化遺址出土的陶質鷹鼎,高36厘米,以鷹身為鼎體、以二足為三個支點,器形飽滿,為此類雕塑與器皿完美結合的代表作品之一。二是裝飾部分的雕塑,它們有的以配件的形式出現,如蓋鈕、把手等;有的以表面浮雕等形式出現。題材有動物、植物、人物等等。甘肅大地灣出土的陶瓶人頭像,可謂中國早期人物雕塑的開端,作者巧妙地將陶瓶的口部塑成一個人頭像,制作細膩,形象生動。三是小型動物或人物捏塑,這種小雕塑都是古代工匠不假任何工具而信手捏制的,形體小巧,帶有濃厚的人情味。浙江河姆渡文化遺址出土的陶塑豬可能是我國江南地區最古老的雕塑作品,距今有七千年了。盡管作品只有6.3厘米大,可它的形象卻非常生動,可見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膩。
中國的歷史發展由奴隸制進入封建社會,這中間經歷了夏、商、周三代。夏禹是在約公元前21世紀黃河流域更大部族的統治者,從他以后,確定了王位的世襲制。商代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世紀,其仍然是部落性質的。商代后期遷都安陽,由于當時地名稱為“殷”,所以史稱商后期為“商”。再后來是建都西安附近的周代,史稱“西周”,遷都洛陽是周代后期,史稱“東周”,東周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代。這一期的跨度大約在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221年。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是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7世紀的河南二里頭文化現象。與原始陶塑的性質一樣,商、周時代的青銅器也并非實際意義上的雕塑,是用于祭祀、生活、樂器、兵器、工具等方面的實用器物。有歷史學家將夏、商、周稱為“青銅時代”。這些大量的青銅器為奴隸主所占有,也是某種統治、權威、財富的象征。
從形式上大致可以將青銅器的雕塑因素分為以下幾種:①是以動物現象為主題造型的青銅器,如安陽婦好墓出土的鸮尊,站立的鸮 鳥圓目大睜,堅實有力,外表裝飾有其它動物紋樣的裝飾;再如湖南 醴陵出土的象尊,在基本寫實的基礎上又有夸張變形的因素,鑄造技術精細。②是青銅器表面的裝飾,常見的有浮雕、圓雕、透雕等形式,如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體態巨大,四角各鑄一卷角羊頭,造型端莊;如河北平山中山國都遺址出土的人物座三連燈,以人物造型為燈具的主體結構,神態自然。③是相對獨立的青銅造像,四川廣漢三星堆出土的站立人物像是最有代表性的一個,高172厘米,加上基座高達262厘米,面部形象簡潔,整體感較強,整個外形上有比較精致的裝飾。據考證,此類雕像非為明器,可能與祭祀所用的器物相關。再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玩鳥頑童雕像,其面部表情生動,非常寫實。這些青銅器雖在性質上仍屬工藝品(實用目的),但已初步具備了雕塑藝術的屬性。一些夸張變形奇特的紋飾,構成了威嚴神秘的氣氛,反映了那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點和對自然環境的理解。
從整體風格上看,商代青銅器比較端莊、沉重,氣質偉岸;西周前期、中期的作品比較華麗、裝飾繁縟,形象怪張,有一種神秘的色彩籠罩其上;而西周晚期則比較寫實,不再咄咄逼人,裝飾上也相對簡潔了一些。
另外,在這個時期還有用石、玉、陶等材料制成的雕塑作品。這類雕塑的目的在于祭祀、日常生活用品、服飾等方面。其中以玉雕最為突出。據文史資料記載,當時的人們很喜歡佩帶玉器,除了審美意義還兼有道德倫理上的含義。商周墓中經常會有玉雕的佩飾品,有玉鱉、玉虎、玉人等等,以簡潔明快的手法表現人和動物的形象特征。如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玉人坐形,高8.5厘米,周身飾饕餮獸面紋,頭上鉆孔,以利穿繩佩帶。再如陜西寶雞西周墓出土的玉雕鹿形,姿態可愛,盡管體形很小,但其刻畫卻十分傳神。西周時期的國都在陜西長安一帶,近年來該地有很多類似的文物被發現。
春秋晚期的墓葬已大量使用陶俑替代人殉葬。山東林淄的出土陶傭只有10厘米左右,外表加施彩繪。此外,在湖南、河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還發現有木雕人俑,形體概括、簡練,注重體快的整體效果。這一類殉葬品都為“明器”,有些在制作上比較粗糙。
春秋、戰國時代的其它雕塑作品,文獻上有零星記載,但實物已無處可見。但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的雕塑藝術范疇是建筑中使用的配件或裝飾,這一類作品最常見的是瓦當,一般都有各種紋樣的浮雕,以動物、云氣、幾何紋為主要內容。這一時期的雕塑者群體已開始明朗起來,隨著手工業的發達起來,專門對銅、玉、石、古、木進行加工的行業明顯比以前分工更細,并有專門管理“百工”的人員和機構。
秦代在雕塑方面有重大發展,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大型陶兵馬俑和銅車馬。秦始皇吞并六國以后,建立秦王朝,統一貨幣、文字、度量衡等。秦代的雕塑題材更加貼近生活,從功能上看,也逐步走向獨立。秦代承襲了春秋戰國的樸實,作品趨于寫實。秦漢時期的總體雕塑風格比較恢宏,強調力度和氣勢。
雖然在整個雕塑史中,秦代只占據著短短的十五年,但只一個兵馬俑的出現,就足以改變中國雕塑史。它出土于1974-1976年,主要以兵俑和馬俑居多。體態與真人等大,數量眾多,神態各異;自是有立、有跪,有馭手、射手;由軍官、士兵之分。馬俑形象寫實,身材矯健,可見當時雕塑者對生活觀察之細致、對塑造技術支精通。這些秦始皇百萬大軍的縮影都是用陶土燒制而成,不論是造型、塑造、燒制等各個環節,都是一件龐大的工程。一般采用模制加手工塑型的技術,分段成型,整體焙燒。其陶泥制的細膩、燒成火焰均勻、過程當中變形較小,燒成后外表用顏料彩飾。作品注重面部形象刻畫,據說萬千兵馬俑沒有充樣、雷同的,可用“栩栩如生”這個詞來形容。從人物結構上看,比例合適,動態自然。秦俑的單件作品都有很強的動作個性,有的手持利劍,有的佇立凝視,有的堅定剛毅。但整體上不在乎細節變化,不是完全照搬現實,在軀方頭圓上有強烈的體塊對比、疏密變化、動靜之別。